家就像树根,永远是树叶的归宿;家就像一件大衣,不会提高温度,但却给予人们连火炉都不能代替的温暖;家就像是一坛陈年佳酿,融进了许多宽容和理解,包含了更多的生命内涵。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一个家庭——市级文明家庭汪振华家庭。
汪振华从教40年,曾多次获得县级奖励,并荣获过市优秀教师称号,还荣记市级三等功一次。妻子丁麦秀在家务农,育有一双儿女,均已成家立业。2006年他上班时突发脑梗塞,半身不遂,十余年来一边服药,一边仍抱着“极高危”的病残之躯奋斗在讲台上,任劳任怨。就是这样一个普通平凡的家庭,却能从思想、道德、工作、生活方面入手,持之以恒地做出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三尺讲台上的“螺丝钉”
汪振华同志1977年参加民办教师工作。1981年考入湖南三师,先后在高寒山区的石基学校和国庆中学、国庆中心小学、界牌镇中心小学、界牌镇中学等学校工作过,从普通老师到学校校长,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他都能干得好,干得出色。在石基学校,他培养出了后来担任南京大学教授、博导、长江学者、学院院长、中科院院士候选人黎书华这样的好学生。所教的班级在当年全界牌学区期末统考中,名列20多个同年级教学班的第2名,作为一名学校教师,在历年历次考试中,班平成绩总能位于前三名。作为班主任他能带领全班取得全部学科第一名的好成绩。像省市人民政府英语翻译、衡阳市电视台少儿英语频道节目主持人、衡阳迈克英语学校创办者——谭楚,就是他在界牌镇中学的得意门生。作为学校的领导,他总能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团结好身边的一班人,管理好全体师生,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调任界牌镇中心小学校长时,学校由于种种原因,陷入了极度的困难之中,负债累累,他硬是凭借过人的胆识,卓越的才能,一年便带领师生走出了困境。担任界牌镇中学副校长主管学校的安全工作。在校长的直接领导下,凭借到位的管理措施,“精、细、实”的工作方法,1000多师生的学校近10年来从未发生安全事故,真的确保了一方平安。
他常说自己就是一颗螺丝钉,把他拧到哪就在哪生根,不声不响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居民楼栋里的“编外社区主任”
2006年,他主持兴建了一栋教师宿舍,没有花集体一分钱。大家都说他建房有功,加上身体有病,腿脚不灵便,一致同意他任选一套房子,他谢绝了大家的好意,声言绝不搞特殊化,硬是按统一制定的分房方案,入住到了五楼。20户住到一起后,又推举他为“社区主任”。为了营造一个舒适、和谐的居住环境,他制订了一套安居公约,做到家喻户晓,彼此监督执行,小区内的大事小情都亲自过问,亲自处理。邻里有什么矛盾、纠纷,大家总等着他去调解处理;哪家年轻人对老人不尊,老人总会主动与他倾诉,请他帮忙教育教育年轻人;哪家出什么变故,他总会第一个出现在现场。2008年,青年教师王岳飞驾驶摩托车在周末回家途中,不幸被大货车顶上搭载的物件砸中,当即倒地身亡。面对这突然的变故,他组织全体邻居,一边守护车祸现场,保证交通顺畅,一边料理王老师的后事,安抚家属,最后使事件得到妥善解决。2015年农历12月27日,正当合家团聚,准备第二天过大年时,邻居罗剑老师的丈夫又因身患癌症,撒手西归,英年早逝。一家人呼天喊地,捶胸顿足,留下的两个小孩一个刚上大学,一个还在上小学。面对此情此景,他又组织全体邻居,全民皆兵,齐心协力,帮忙料理后事,硬是在10多个小时内把丧事办好了,完成了平常要5天才能完成的工作。第二天,依然保证了大家正常过大年。他就是这样,10年来如一日地为大家操劳,没有任何组织任命,没有一分钱报酬,却乐此不疲。实实在在的一个编外“社区主任”。
家乡建设中的排头兵
随着城市化工作的推进,乡村正在一天天凋蔽,少数留守老人和孩子,守着大山,日子却过得异常艰难,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尽快跟上时代步伐。他老家的乡亲们决定自愿筹资将通往小组的一公里多曲屈盘旋的简易公路改造加宽,并硬化好。可全组一百多号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青壮年全都外出打工赚钱,且散布在全国各地,光联系都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这时乡亲们找到了他,恳求他牵这个头,出任工程指挥长。家乡的现状、乡亲们的企盼感动了他,他决心为家乡尽一份绵薄之力。工作之余,他利用电话、微信、书信等通信手段,不到1个月便联系上全组户主。然后依靠村组干部,发动大家踊跃捐款。他自己率先垂范,带头捐出现金19800元。本来他家因培养小孩,后来小孩参加工作了,又要在城里结婚买房,加上自己生病需长期天天服药,手头并不宽裕,但他却以集体利益为重,以大义为重,宁省自己,不省别人,在他的带动和耐心细致的努力下,3个月便募集资金20多万元。为了不耽误工作,他利用暑假施工,施工期间他冒着酷暑,顶着高温自始至终奋斗在现场。两个月后一条宛如玉带的乡间公路便飘拂在他老家的金紫峰腰,使乡亲们自此以后,停骖有所,息鞭有亭。极大地方便了通江达海,加快了致富的步伐,挽救了那个行将破败的村庄,留住了100多号人的根。可他自己由于烈阳的炙烤,却变成了一个“非洲黑人”。近半年的辛劳,他文分未取,还额外搭进了几百元的电话费。这些年他们夫妇还为学校建设、界牌镇银溪至将军干道硬化及妻子娘家村道硬化工程捐款累计近3万元。
幸福家庭的当家人
汪振华父亲兄妹7人,祖上由外地迁入现居住地。到他这一代包括堂兄弟姐妹共6人。只有他的学历高点,取得过大专文凭,他便理所当然地成了这一大家的当家人。他叔父终生未婚,孤身一人,病逝后,他没有把这个包袱甩给政府,而是主动当起了“孝子”,承担了料理叔父后事的全部费用,还恭请了镇敬老院的所有“五保”老人,免费就餐五天,所有前来悼念的亲友,一律拒收礼金,并按当地风俗清清白白地安葬好叔父。父亲1997年病逝后,他又独自一人承担起了赡养母亲的义务。在外务工的弟弟说要分担生活费,他义正辞言地说:“一个人也要养父母,你们安心赚钱,尽快富起来就是我最大的心愿。今后你们回来了,我们也绝不规定母亲在谁家吃住多久,一切随老人的心意,她想怎样就怎样。”这恐怕是中国最少见的兄弟供养父母的方法了。
儿女成长路上的领航人
儿子汪怡平1984年5月24日生,湖南大学-美国普渡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现任教于教育部直属“211”重点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副教授、青年教学名师,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空气动力学分委员会委员,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编委,大连英特仿真技术顾问,入选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计划。主要从事汽车CAD/CAE、气动声学、汽车空气动力学、尾气废热回收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中美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以及企业委托项目多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收录30余篇;获美国汽车工程学会Arch Colwell Merit Award,随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湖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先后指导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二等奖和三等奖;现为波兰国家科学中心基金评审人,Apllied Energy, Applied Acoust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ehicle Desig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Fluid Flow,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等国际期刊审稿人;先后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欧盟Marie Curie IPACTS、韩国BK21资助赴美国普渡大学、英国克兰菲尔德大学以及韩国国立庆尚大学学习与工作;多次赴德国、美国、日本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应邀做大会主题报告。
儿媳杨雪,1983年12月06日生,国防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任教于陆军工程大学武汉军械士官学校,中校,正营职;主要从事军用激光和装备保障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国家“863”,国家“973”,军队部级项目十余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三等奖1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余篇;曾获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女儿汪洁,大学本科毕业,现就职于广州市增城区第二中学,系学校教学骨干。女婿陈畅,现就职于广州市增城区第一中学,高三把关教师,广州市教学名师。
总之,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幸福之家的文明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