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一家游泳馆游泳后出现呕吐、发烧症状,同一个游泳培训班的16个孩子都出现了类似情况。而造成此事的原因可能是游泳池内添加氯水剂量超标。……
近日,崔先生反映,他的孩子在一家游泳馆游泳后出现呕吐、发烧症状,同一个游泳培训班的部分孩子也出现了类似情况,其中一个比较严重的住了9天院,而造成此事的原因可能是游泳池添加氯水剂量超标。
孩子游完泳后咳嗽,吃晚饭时吐了
崔先生的儿子小明(化名)今年6岁,暑假参加了一个游泳培训班,在位于西影路阳光小区内的开元新天地游泳馆定点训练。7月28日,小明和培训班的同学一起在游泳馆培训,时间大概从下午2点半持续到4点半,培训结束后小明回家。当天下午6时许,崔先生一家吃晚饭时发现小明突然呕吐起来,而且有发烧、咳嗽症状。
由于之前孩子一直好好的,崔先生便怀疑孩子突然生病是当天下午游泳导致的。于是,崔先生联系了住在同一个小区的其他家长,其他三家也发现孩子出现类似状况。随后,四家人带着孩子一起赶到西京医院检查。经检查,四个孩子被诊断为消毒剂中毒。
西京医院开具的门诊病历病史上显示,6小时前游泳后咳嗽,呕吐一次,同去的4个孩子有类似症状。这样的病例共有4份,其中年龄最大的10岁,最小的6岁。
事发后,小明在医院住了3天,而10岁的小军(化名)由于病情较重,直到8月6日才出院。
据说个别家长从游泳馆拿到了看病费用
崔先生称,事发后他联系游泳班的其他家长发现,游泳班很多孩子都出现了呕吐、咳嗽的情况。
崔先生出示的一张统计表格上显示,已有16名学员出现身体不适,其中一部分到医院进行了治疗。从处理结果上看,个别家长已从游泳馆方面拿到了看病的费用。除此之外,有部分家长还没有联系上。
昨日下午,华商报记者致电游泳班的教练姚老师了解当天的情况,但姚老师称自己在外地不方便接受采访,随后便挂断电话,记者再拨打一直无人接听。
崔先生说,事发后,游泳馆负责人曾到医院陪同孩子看病,当时他承诺会负责孩子的医药费、家长的误工费等,但孩子出院后双方在协商相关赔偿时出现了分歧。崔先生说,游泳馆方面提出要孩子就医证明的原件,但他觉得原件是维权的有力证据,不想给对方,因此事情就拖了下来。
游泳馆负责人称已与大部分家长达成赔偿协议
昨日下午3时许,开元新天地游泳馆仍在正常营业,馆内有很多家长陪同孩子在游泳。家长张先生表示,来这个游泳馆游泳的儿童很多,其中大部分都是参加培训班的。
游泳馆负责人吴先生说,7月28日事情发生后,他已与大部分家长达成了赔偿协议,只剩下个别症状严重一些的孩子没有解决。由于游泳馆已购买了相关保险,赔偿的费用要通过保险公司的审核,而崔先生等几位家长不愿意提供病历、治疗费用发票等原件,因此他无法给他们赔偿。
崔先生称,事发后游泳培训班的老师转告家长,此事是因为游泳馆方面消毒时操作不当造成的。
关于崔先生的这一说法,吴先生并没有正面承认或否认。他表示,事发当天游泳馆共接待了数百名孩子,出现问题的只有很小的一部分,是否跟孩子体质有关他不好评论。而游泳池消毒使用的是氯水,游泳馆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操作,一般不会出现问题。
随后,记者询问事发当天有多少名孩子出现身体不适,以及事发后游泳馆方面有没有调查事情原因,吴先生表示这些不方便告诉记者,而崔先生与吴先生双方协商赔偿问题也不欢而散。
卫生部门介入调查
昨日下午3时30分许,接到举报的西安市雁塔区卫生监督所的工作人员也到开元新天地游泳馆检查。
记者从雁塔区卫生监督所方面了解到,工作人员检测了该游泳馆的余氯量,当时的检测结果符合国家标准。由于有儿童出现身体不适的情况,监督所会找孩子家长和游泳馆负责人继续调查此事。
根据《游泳场所卫生规范》规定,给游泳池水消毒的消毒剂选择应符合杀菌消毒能力强并有持续杀菌的功能、对水和环境无污染并且不改变池水水质、对人体无刺激或刺激性较小、对建筑结构、设备和管道腐蚀性小等要求。在有条件和需要的情况下,可采用臭氧、紫外线或其他消毒方法。采用臭氧或紫外线消毒时,还应辅以氯消毒,以保持消毒的持续性。
另外,游泳池水(包括儿童涉水池连续供给的新水)加氯量按池水中游离余氯量为0.3~0.5毫克/升计算确定,浸脚消毒池水加氯量按池水中游离余氯量为5~10毫克/升计算确定,加药时间最好在开放前1~2小时进行。游泳场所开放时,要定期测定游泳池水余氯,并做好记录。有条件的,室内游泳场所开放时,每2小时测一次余氯;室外游泳场所开放时,每小时测一次余氯。华商报记者张成龙实习生高尔慧
清洁的游泳池
应能闻到淡淡氯气味
目前,游泳池池水消毒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化学制剂消毒,主要是含氯制剂,另一种是臭氧消毒。现行国标中对泳池余氯含量的规定为0.3~0.5毫克/升。也就是说,余氯保持在这个规定范围内,既可以保证消毒效果,使泳池水中细菌数量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又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氯有刺激性气味,当水中氯含量超过0.2毫克/升时,多数人就能闻到,因此清洁的游泳池能闻到淡淡的氯气味是正常的。如果余氯超标,水中氯臭味很浓,不但对人的呼吸系统和眼睛有刺激,也可能会导致过敏现象。吞下少量氯过量的水,会刺激食道、口腔、喉咙,导致呕吐。泳池中余氯过低,水中的细菌就容易超标,造成红眼病、肠道疾病等;同样不利于健康。
建议家长带孩子戏水时,尽量选择持有卫生许可证的游泳池。孩子游泳时一定要佩戴游泳镜,游泳后一定要洗澡,避免用手揉眼睛,同时要及时处理耳朵内的积水。可用棉棒放在耳朵口将水吸出,或歪头将耳朵向下,并向后外方单脚蹦跳几下,倒出耳朵内的积水。
夏日炎炎,随着气温上升,不少市民在高温“烤晒”下都想去游泳为自己降个温。水里撒欢虽好玩,但仍需提防各种“游泳病”。近日,记者从江门市五邑中医院了解到,每年夏天游泳高峰期,因游泳引发的耳炎、红眼病、皮肤病等疾病也会多起来,患者比平时增加20%左右,且以儿童居多。而目前患者已经开始增多。如何提防“游泳病”?来看专家为你支招。
A
耳炎
多因呛水逆行感染
据江门市五邑中医院耳鼻喉科医生介绍,从往年情况来看,游泳后患耳炎的病人多因呛水逆行感染引发的,而患者又以孩子居多。“孩子鼻咽管较平直,游泳池的水容易通过鼻咽部进入,并将细菌带入,从而诱发中耳炎。”
此外,外耳道进水后,如处理不当,也容易引起外耳道炎或中耳炎。“泳池中的水灌进外耳道后变潮湿,容易滋生细菌炎症。如果游泳后用棉签挖耳朵时动作不当,损伤外耳道,同样会造成细菌感染,引起炎症。”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医生介绍道。
支招
游泳结束后,应尽快弄干耳道,如有水进入,切勿用力去掏,可用棉棒放在外耳道口将水吸出,或歪头将进水的耳朵向下,蹦跳几下,同时向外牵拉耳廓,让水流出。如市民本身有耳炎症状,最好不要去游泳,以免加重病情。
游泳后如出现耳痛、耳朵堵塞,听力下降甚至出现晕眩,应到医院就诊。孩子如常喊耳朵痒或耳朵不舒服,就应警惕是中耳炎,需及早治疗,以免影响听力。
B
红眼病
极易在水中传染
江门市五邑中医院眼科医生称,每年到了游泳高峰期,红眼病患者会增加不少。“红眼病是一种很容易通过游泳池水传染的眼部疾病,不仅发病急,而且传染性极强,一般在感染后1—2天内开始发病。”
为何游泳时容易染上红眼病?医生介绍,夏季天气炎热,各种病原微生物繁殖迅速,一些病原菌和病毒可通过“病眼—水—正常眼睛”或“病眼—手或物—正常眼睛”两种途径传播,其中又以水源的传播更为普遍而迅速。
支招
如果游泳后眼睛发痒,就可能是对水中的消毒剂产生过敏反应,如果发现眼睛有大量分泌物、发红、流泪等症状,应马上就医。
医生提醒,游泳时应佩戴泳镜,以有效隔开水和眼睛的接触,减少病菌感染机会。此外,游泳后应及时用干净的水洗脸、洗澡。
C
皮肤病
敏感皮肤易生病
“如果游泳池按照要求进行消毒,而游泳者本身也没有皮肤破损,那么绝大多数的皮肤病并不会在游泳中传染。”江门市五邑中医院皮肤科医生表示,如游泳池水消毒不到位,游泳者则可能会出现皮肤瘙痒等问题。
同时,该医生表示,夏天游泳池水含有氯等化学消毒成分,如果氯浓度过高,而游泳者本身又对消毒剂过敏,则容易导致皮肤过敏。
支招
每次游泳后,要用清水洗头洗脸,浴巾及毛巾应专人专用。如果市民本身患有足癣、皮疹、湿疹等,则不应游泳,以免加重病情。同时,市民身上如有皮肤破损,也同样不应游泳。因为在水中长时间浸泡,会使角质层软化,皮肤破损会加重,细菌容易入侵,从而诱发其他皮肤疾病。
(本文综合整理自华商报 作者张成龙 实习生高尔慧;南方都市报 作者:罗韵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