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经是一个平凡的女人,也是一个幸福无忧的女人——长辈疼爱、丈夫呵护、儿子懂事;她,又是一个伟大的女人——当生活的磨难一次次向她袭来的时候,坚强、乐观,懂得爱的真谛。她就是衡阳市2015年最美家庭女主人贺朝阳。
2000年,贺朝阳与石鼓区五家巷小学傅涛老师结婚,组建了一个小家庭,生活为她们打开了一扇幸福的大门,一切是那么的美好、温馨。2007年4月13日,有如晴天霹雳,年仅35岁的丈夫傅涛被市附一医院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一种很严重的血癌,除了做骨髓移植,没有更有效的治疗方法,而做骨髓移植术的费用高达50多万元。贺朝阳没有稳定的工作,丈夫微薄的工资是这个家主要的经济来源,家里根本承担不起这昂贵的医药费;孩子才3岁;公公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她当时都懵了,心也碎了,只知道如果丈夫倒下去了,这个家就会散了。看着受病痛折磨而日益憔悴、消瘦的丈夫,看到还不懂事的孩子、年迈的公公,想着和丈夫一起白手建起的家,她暗暗下定决心:“绝不让病魔夺走心爱的丈夫,绝不让病魔摧毁这个家,不放弃!不抛弃!”只有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撑起那个风雨飘摇的家。
如何给丈夫选择最佳治疗方案,贺朝阳常常找主治医生商量,同时看了大量的与血癌有关的资料。她坚信,自己对丈夫的病了解的多一些,丈夫活下去的机会就会更大一些。在丈夫住院期间,领导和同事去病房看望,她总是乐观地面对,并鼓励丈夫说:“没事的,只要我们有信心,坚持治疗,总会好起来的。”当她送走前来探望的好心人后,眼泪便会止不住地往下流,但一回到病房,面对丈夫的永远是灿烂的笑。她想,只有她坚强,丈夫才能坚强起来,才会有战胜病魔的信心。为了能给丈夫补充营养,她每天想尽一切办法抽空回家做可口的饭菜,每天来回家里和医院数趟,为了省钱,从不坐车。
5月,她开始陪丈夫去长沙湘雅医院做骨穿、融合基因和染色体等检查,一个月内在长沙和衡阳来回十多趟。湘雅医院看病的人特别多,有时为了挂上一个号,在医院得站上两个多小时,然后是开各项检查单、抽血化验,再交各项费用,一个人在医院马不停蹄地忙碌着,经常为赶时间而顾不上喝水、吃饭。
7月,为丈夫做初配,独自一人到东安找丈夫的表兄弟们做骨髓配型,取得血样后连夜坐火车赶到长沙,进行血液配型分析。尽管奔波劳累,在火车上却不敢睡,担心把血样弄坏,一直小心翼翼地抱着血样。由于配型没成功,她在网上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发出“爱的声音”——“请您救救我的丈夫吧!” 一边在网上为丈夫寻找配型,一边与相同命运的人相互鼓励,共同面对苦难。2007年9月,她又陪着丈夫去上海道培医院检查。道培医院之行给了她更为沉重的打击,因为丈夫被确诊为已转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必须尽快找到配型,半年内做好骨髓移植手术,一旦转为急变,最慢数月,最快数周就会结束生命。当她的丈夫听到诊断结果时,全身颤抖,她只能紧紧拽着丈夫的手,仿佛这样能把自己的力量全部灌注给丈夫。遗憾的是中华骨髓库没有适合的供者,所以医生建议尽快在亲属中寻找配型,并强调要吃每瓶两万多的“格列卫”,这种进口药是目前治疗这种病的最佳药物,可以使加速期转变为慢性期,好为骨髓移植争取更多的时间。同年11月,她又怀着最后一丝希望,到武汉找丈夫的叔叔抽血样配型,但最终还是失望。半年内,她跑了一万多公里,求医路上尝尽了酸甜苦辣。
为了给丈夫治病,她把结婚时的新房和家电一起卖了,一家和公公住在48平米的房子里。这么多年来,她一边打零工维持生计,一边照顾身患重病的丈夫,同时照看老人和孩子。常常白天上班,晚上去街边摆地摊,想多赚点钱给丈夫买药。2008年元月,衡阳遭遇100年不遇的雪灾,当时寒冷刺骨,她每天挨家到各单位求助,希望能多捐到一点钱好为丈夫做手术。求助时的艰难,个中滋味,只有往肚里吞。甚至会听到一些风言风语,认为白血病是不治之症,她这样做,根本就没什么希望,最后弄不好会人财两空。不管是受人冷落,还是遭人白眼,她都全然不顾。凭着对丈夫的爱,坚守着一份对家庭的责任,她每天在饥寒交迫的日子里度过。可回家后绝不对丈夫说半句受了委屈的话,总是鼓励丈夫:“别着急,别泄气,总会有希望的。”由于她的不懈努力,一些单位也被它这份执着和诚心所感动,纷纷组织了献爱心活动。在好心人的帮助下,
在贺朝阳的悉心照顾下,丈夫逐渐走出病魔的阴影,性格也变得开朗,2007年教师节,重新回到了心爱的讲台。虽然丈夫身患重症,但工作兢兢业业,辅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获省级奖2次,市级一等奖6次; 2015年5月荣获衡阳市“优秀科技辅导员”称号。
“屋漏偏遭连夜雨”,为丈夫治病已是负责累累,2008年6月,年迈的公公突发脑萎缩,瘫倒了,住进了医院。那段时间,天气炎热,公公牙龈肿痛,不能吃硬的食物,贺朝阳每天就变化着花样做一些既有营养又适合公公的饭菜,看到公公吃得津津有味,她才心里松了一口气。可就在同年7月,公公因胆脂瘤复发病倒在床,耳朵流脓流血,她又四处借钱给公公住院看病,医生说,幸亏送来及时,否则将危及生命。2014年1月和3月,公公又因胸腔积水严重,呼吸困难,心跳过速,两次住院治疗。常常上网查资料,看什么饮食对公公的病有帮助,什么治疗方法最好,只要是有利于病情好转的办法她都试着去做。她每天除了端茶送水,一日三餐之外,还要挤时间帮公公按摩,陪他聊天。住院期间,同病房的人都以为她是公公的女儿,街坊邻居都称赞她是一位孝顺的好儿媳!
儿子是母亲最大的牵挂,尽管家庭困难,事情繁多,她从未放松对儿子的教育和培养。儿子现在是衡阳市船山实验中学的初一学生,一直担任班委、中队长,积极做班务,为老师分忧,为同学解惑; 非常爱学习,除了学好课本知识外,还阅读了大量课外读物。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历年来,参加校内外各项竞赛均取得较好成绩,获得省、市、区各类比赛奖项23余次,期期被评为校“示范生”,多次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少先队员”。
在节假日,贺朝阳和丈夫经常有意识地带着儿子到福利院看望孤残儿童,和小朋友一起画画,包饺子,参加捐助义卖等活动,久而久之,孝老爱亲、助人为乐成了儿子的一种习惯。贺朝阳家楼下住着一个九十多岁的老奶奶,儿子已去世,女儿在外地,孤孤单单一个人住着。贺朝阳一家几乎每天都要下楼去看看,陪老人聊天,倒垃圾,有时帮老人去超市买些东西。有一次,儿子闻到一股煤气味,感觉是从楼下传来的,立马跑到楼下,帮老奶奶把煤气关了。一问,原来是水烧开了把火灭了都不知道,真是好险!在家里,儿子更是贺朝阳夫妇眼中的乖孩子,非常懂事,又善解人意。有一次贺朝阳在医院照顾公公回家,儿子看到她脸色不好,急忙迎上来,“妈妈你怎么了?是不舒服还是累了?”贺朝阳告诉他头好晕。儿子又是帮妈妈按摩,又是倒开水,劝妈妈先躺着休息一会儿。贺朝阳看到儿子如此孝顺,心里感到特别畅快、自豪,觉得一切的付出都值了。
九年来,贺朝阳就是如此地为公公、丈夫、儿子四处奔波,用自己柔弱的身躯默默地守护着家,为家撑起一把温馨的伞,为世界传递一缕缕爱的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