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悦读 > 正文

《布拉格之恋》:生命的轻与重

发布时间:2018-01-16 08:54:16 作者: 点击:1234

图片

导演:菲利普·考夫曼

主演:丹尼尔·戴·刘易斯 / 朱丽叶·比诺什 / 莉娜·奥琳

上映日期:1988-02-05

《布拉格之恋》是米兰·昆德拉的著名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改编的,一部很难看得特别透的电影。

马尔克斯说过,一流的小说不能改编成电影,三流的小说最适合改成电影,这话有它的道理。他说的意思,指的是一流的小说背后要表达的意思和想法很多,作者的想法会非常丰富,不是特别适合影像把它再现和重现。但是,这部电影已经算改编得比较好的了,这部小说本身就有很强的电影性。

当代的作家都特别善于用电影的方式来表达和写作,而昆德拉是受到当代各种艺术影响的一个作家,受到各种流派影响还是挺多的,所以电影和他小说之间的差距不是特别大。很多名著改编成电影后,都会碰到小说内涵被简单化的尴尬局面。

1、何谓轻重与孰轻孰重

一个好的电影脚本一定有个好的电影框架,这就是好故事。但是,说老实话,如果读小说,你仍然会发现它比电影更丰富。因为小说本身的结构不是特别清晰,而改编是一个把它清晰化的过程。

如果就“轻”和“重”的主题来说,莎宾娜的轻和特瑞沙的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两个对生活的倾斜显得特别不一样。特瑞沙相比较于托马斯,生活是“重”,如果与莎宾娜相比较,托马斯仿佛又是那么“轻”了。比如,托马斯从国外回来的时候,他曾经写过关于俄狄浦斯王的像论文一样的东西,别人让他改,他不肯,其实他身上有很重的一些东西在,当政府的人让他表态,签一份像自白书的东西时,他是拒绝的,这说明在他身上还是承载和坚持着一些东西的。

人到中年,有时候会比较没出息,首先想到的就是想把那些和故事无关的东西剥离开,所谓的本质和内涵都放到一边去,我只看“表”,我觉得这是个老套的浪子回头的故事。故事的开始就是从托马斯到一个小镇上无聊之余寻找桃花运的细节开始的,他们两个生命交结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托马斯在一个小镇行医,看一群老头在游泳池边下棋,一个身材姣好的女孩子从池边跳到水中,一个男人在泳池上用目光追随着这个身影,连她的脸都没有看见过,只有脊背、雪白的大腿和手臂,他就盯梢着马上跟出去了。导演很照顾观众,我们都知道更衣室不可能弄得像皮影戏一样,换衣服像剪影一样,什么都那么清晰地透出来,后面还有投射光,表面上是给主人公看,其实是在给观众看。

托马斯在外面偷窥,跟着她不停地走,他还是没有看清她的脸,她的身材从我们今天的审美来看,并不是特别美,这是一部老电影了。女主人公是名满世界的朱利亚·比诺什。

一个风流男人,从片子一开始我们就知道这是个对女人有魔力的男人,片子的最初就是他在办公室里叫他的女同事把衣服脱掉,他的名言就是“把衣服脱掉”。刚一露面,从门外进来,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嘟囔了一句把衣服脱掉,他的同事问:“什么?”于是,他又对着观众和这个女同事清晰地说了一遍:“把衣服脱掉。”

当时,很多的同事隔着玻璃看着他们。导演喜欢玻璃、镜子这些东西,不断地给着我们兴奋点和刺激。

一个这样有魅力和魔力的男人在小镇跟踪一个女性,发现她是个女招待的时候,要了白兰地的同时,告诉她我在六号房间。很简单,就是找风流嘛。

其实,他们没有太多的机会,因为托马斯马上要离开了。

米兰·昆德拉是所有作家中最善于写男女调情与爱情的作家,所以他自己肯定也是个情场高手。其实像左拉他们一直都写妓女,但是,他写得不是很在行,据说左拉一辈子都没有去嫖过妓,所以写起来肯定不会很在行。很多作家不写,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这样的经历。

昆德拉的小说中曾经专门讲过如何约女孩,如果总结,昆德拉的小说中可以总结出约女孩一百法,他自己肯定曾经是个很厉害的角色,成功率肯定很高。

托马斯把这个女孩吸引住了。

这个女孩是自己送上门的,大家一定还记得。

看到这里的时候,大家一定觉得这是个浪子嘛。托马斯和沙宾娜的几次约会的情形,又同特瑞沙一起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下了乡,当了拖拉机手,还是色心不改啊。当擦玻璃的工人,女主人主动邀他进屋,什么都没有影响他和改变他。

所以我觉得这个故事的类型是个典型的浪子回头的故事。

2、托马斯或许也算“好男人”

准备讲这个电影的时候,电视里正好在放王晶的电影。王晶拍出了很多赌王啊之类的名字,我由此想到,这个男主人公应该可以被称为“情圣”。

托马斯后来真的变成了一个好男人。

导演和编剧给我们故事的时候特别人道,我不知道他们最后到的是什么地方,但是结尾的时候,他们的镜头也是在六号房间结束的,这个地方是不是他们当初相遇的地方。他们的故事开始在六号房,结束在六号房。

而且,我在当中还看到了另外一个老套的故事。

最后,两个人归隐田园,仿佛达到了幸福的境界。不知道为什么很多的作家都对乡村和田园生活情有独钟,这是我从中看到的另一个老套的故事。对工业文明有非常强烈的抵触,昆德拉在这里的抵触是另外一些东西。

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当时,我已经都是个大人了,差不多十五岁了。当时苏联是老大哥,围绕着它还有很多的小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这代人是看着这个老大哥一步一步变化走过来的,捷克事件给当时的世界留下了特别深刻的烙印。

在1968年的时候,昆德拉应该是40岁,正是人生思考比较成熟的阶段。他是世界上少数在文学上有影响,又能在政治上对苏联入侵毫不留情进行反击的一个作家。这个事件在他身上留下了非常深的烙印。

人和人可能真的是要讲缘分,在特瑞沙出现之前,托马斯没有留过任何人过夜,也从来不在别人那过夜,这是他的原则也是习惯。但是特瑞沙来访的时候,还是老一套,“把衣服脱掉”。紧接着我们看到,天亮了,特瑞沙依然留在他的身边,她刚来就留在他的家中过夜了。

导演让编剧给我们这个故事的时候,他先给了我们他们的缘分。

有一天,特瑞沙醒来的时候,告诉托马斯,她做了一个梦,梦见他和莎宾娜做爱。

从气质和价值观上来看,其实托马斯和莎宾娜才是真正的一对。我想说的意思是,特瑞沙的那种直觉特别厉害,在梦里,她预感到了真相。

这里面,特瑞沙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传统的女人。但是,从小我就知道酒能乱性,那时候,我看我们中国很有名的小说《红旗谱》,里面有个女大学生革命者,喝了酒之后就有些乱性,等她酒醒之后就对自己说,一个女人放纵自己喝酒是一生的耻辱。我小时候就牢牢地记住了这句话,人名我已经忘记了。

但是,特瑞沙是听了音乐,跳舞之后就容易乱性,就变得格外性感。她跳舞的时候加上她的表情,非常迷人。

有一场戏,特瑞沙从托马斯说她跳舞的语气中感受到他吃醋了,然后,托马斯要解释什么,又没有说,接着就要从沙发站起来,他一站起来,她就又把他推回去,站起来就把他推回去,前后有六七次之多。

这场戏给我的印象特别深。

导演通常会对戏里的情节相对地用两次嘛,结果这场也被用了两次。

在乡间里,他们办的那个小舞会,乡下的小伙子称赞特瑞沙是个漂亮女孩,在舞会上把她从托马斯的手中抢了过来。

托马斯总是有一个盯着她跳舞的视线在。在故事的视角里,特瑞沙的性感其实不是全知的视角,是托马斯的视角。事实上,又是导演在给我们看的视角。托马斯为什么在她跳舞的时候,为什么会总是有种醋意和关注以及内心的感触?

图片

3、狗是影片第四“主人公”

在这个故事里,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就是那条叫卡列宁的狗。在戏里,它肯定是个人物。它也给自己找了一个伴,就是那头叫曼非斯的猪。

他们之所以给狗起这个名字,是因为托马斯说我遇到你的时候你在读托尔斯泰。

特瑞沙说,没有,我在读《安娜·卡列尼娜》。

这狗蛮有意思的,故事快结束的时候,特瑞沙对托马斯说,有时候我觉得我爱它甚过于爱你。确实是这样,你们看特瑞沙离开托马斯,她一点都不费劲。要是我写肯定不敢这么写,因为没有那么强的心理逻辑。

她在日内瓦毫不犹豫地走了。那时候看的时候,我心里是有疑窦的。小说是几十年前看的,电影始终是没有让我找到支撑她这么果决离开的情感逻辑。

她回到了捷克,但是,她仍然带着卡列宁。

卡列宁得癌症,葬狗那场戏真的是很心酸。

我以前写过一篇小说叫《海边也是一个世界》,讲的是一个姓陆的小伙子,他养的狗就是陆二。他们是知青,有个知青叫二狗,是讨人嫌的一个小角色,他看到主人不在踢了陆二一脚,主人回来之后刚好碰到,过去就给了二狗一个耳光,嘴里说着,打狗你也不看看主人,狗东西。说来说去,你就不知道是陆二是狗还是二狗是狗了。

养宠物经常会有更多的人生经验在其中。

所以,卡列宁这条狗在电影中倒真是第四个人物。

4、有些镜头可多维解读

说起来,再怎么说你还是无法离开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这个故事留下了太多时代的伤痕在里面。你切菜切到了指甲和肉,在那一瞬间,你的切肤之痛比谁当总统的意义大得多。这个切肤之痛只对你自己有意义,对你的兄弟姐妹父母孩子配偶都没有那么大的意义。

所以看这个故事,我们无法离开它的背景,那些历史事件给人们留下了阴影。和大的背景比较起来,个人的命运和情感的起伏都成了小事情。

特瑞沙和莎宾娜互相拍照那场戏,导演把这段戏放在这,两个女人在一起是会有意思的,开始她们是有距离的,可是接下来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些东西。她们越拍越兴奋,越来越高兴。无论如何,这场戏拍得很有质感。我觉得有点同性恋的暗示的感觉。因为莎宾娜对托马斯根本没有爱的感觉在,他们三个连三角恋都说不上。

图片

电影的最后,镜头切到莎宾娜在美国海边的镜头。她收到一封信然后出门,在屋外流泪了。从性格上来分析,莎宾娜这个人物是很难掉眼泪的,托马斯对于她来说是有很愉快没有也很愉快的关系。如果昆德拉确实在生命中找到了那份“轻”,那么是莎宾娜来代表这份“轻”的。所谓的“轻”其实就是不以任何责任来压迫自己的生命。但是,作家用责任来压迫托马斯,他平时看似很轻,实际上,当民族啊这些东西过来的时候,他已经在承受了。

这么一说,比较有利于理解那场戏,但是,有时候导演拍戏也不是为了真的说什么,他把暗示放在那,你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但那场戏做得真是很漂亮。

5、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说起来挺有意思的,特瑞沙的一次红杏出墙是在和托马斯讨论之后发生的。男人们总觉得自己做得手段高明,其实只是对方不说破而已。如果相知很深的两个人,一个人说了谎,另一个人是肯定会知道的,甚至于你是哪个部分说了谎,甚至是大谎小谎,只是因为没有办法去求证或者不想说破而已。

特瑞沙是一个性格比较简单的人,她想到、感觉到了,她就要去说。她对苏联入侵事实的记录,因为她生命是重的倾向的人物。丈夫一而再、再而三地找外遇对她来说不是件很轻松的事情。很奇怪,她跳舞的时候,很放纵和性感,但是离开那个“场”,她就完全回到自己了。

真正给她红杏出墙机会的还是政治,因为捷克是一个密探特别多的国家,她被一个密探盯上了。《好兵帅克》里对密探进行过描述,密探这个职业在捷克是非常发达的,而且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录音机,所有的事情都靠人嘴的两张皮。特瑞沙在酒店当女招待,一个青年求爱者要酒喝,因为没满十八岁,特瑞沙拿给他一杯果汁。事实上,她没有往里面兑酒精,而密探过来非说她兑了酒。

旁边的工程师解救了她。密探给了她对托马斯以外男人好感的机会。因为这个男人的英雄救美,当特瑞沙想要试一试没有爱情只有性是不是能行得通的时候,她就想到了这个男人。

事实告诉我们,对特瑞沙这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