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在工作中接触过很多向我求助的家长,大家的关注点往往在孩子的表现上。比如有人上来就跟我说:“我的孩子晚上不睡觉,咋办?”或者“我的孩子不吃饭,咋办?”也会有“我的孩子写作业磨蹭,咋办?”还有“我的孩子总是发脾气,怎么办?”更多的朋友,也就是那些中学生的家长会问“我的孩子成绩不好,怎么办?”或者有些人会说:“我的孩子原来在初中的时候学习挺好的,现在上了重点高中了,成绩排在了后面,怎么办?”等等。
这些问题往往没有统一的解决办法,因为孩子是不同的,形成问题的原因也不同,因此就算呈现出来的问题看上去是一样的,解决起来也需要不同的方法。其实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要找到这些问题背后到底隐藏着孩子什么样的需求。
通常我们看到和听到的不过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冰山一角,这一角只占到整个人心理活动的5%-10%,绝大部分内容是我们不能看到的。如果我们单凭看到或者听到的5%-10%来判断孩子,或者给孩子建议,那是远远不够的。找到孩子行为后面的心理需求,才可以说找到了症结,然后才有可能对症下药。
建议家长先把“法官”的帽子摘下来,做一个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侦探。”
家庭教育中 “法官”的表现是不断贴标签并给孩子评判。有个小学二年级的家长,她一直认定她的孩子不会学习好。为什么呢?因为她有个观点“父母小时候学习不好,孩子应该也不是学习的料。”基于这样的观点,她从自己小时候一直学习不好这一点早早就给她的孩子“判了刑”。所以当学校老师告诉她孩子如果能得到帮助,会提高成绩的,她都不在意。果真,她的孩子以前每次考试成绩都排在班里倒数几名,她倒是也心甘情愿。期中考试,她的儿子数学成绩58分,她也欣然接受。
如果是一个学习有困难或者说有学习障碍的孩子,从接纳孩子的角度讲,这样的家长倒也难得。问题是她的孩子接收到妈妈的长期暗示,也认定自己不行,并不努力。后来,这位家长学习成长以后,改变了自己的观点,去掉了贴在孩子身上的标签,和孩子一起寻找学习中的问题,并设法帮助孩子。令人欣喜的是,孩子在后来的期末考试中语文和数学分别考了94和95分。家长才发现她差一点就把她的孩子给耽误了。
这位家长的做法就是典型的“法官”做法,她改变以后,孩子也跟着变化了。
而家庭教育中的“侦探”则会透过孩子的行为,了解孩子的内心是如何活动的,孩子内心需要什么样的滋养,然后找到帮助孩子的办法。其实上边的妈妈就是从一个法官变成了侦探后,才真正帮助到他的孩子的。
我们举例来说吧。
期末考试季,某小学五年级上午考的是语文。一个小男孩的爸爸妈妈早早就把饭做好了,等着儿子回家。可眼看着别的孩子都回来了,他们的孩子却迟迟不见人影。起初他们以为孩子贪玩回来晚了,就把做好的饭捂在锅里等着孩子。可是放学都快一个小时了,还是不见孩子的踪影,他们夫妻才着急了,赶紧分头去找。他们找到孩子的时候,孩子低垂着头,正徘徊在学校的教室外面,似乎要进教室,又不像要进教室的样子。
那位爸爸见到孩子问为什么不回家,孩子弱弱地说是语文考得不好,觉得丢人所以不敢回家。回家后,就在孩子吃饭的时候,他的爸爸给他唱起了小二郎的歌——“……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大家想,本来孩子就非常难受了,爸爸还唱这样的歌刺激他,所以这孩子一顿饭吃得非常沉重,吃完后一声不吭地又去了学校。
那如果我们要真正爱孩子,遇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呢?
那就要好奇,就像侦探一样透过行为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觉察孩子的内心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支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一下。
首先,我们看看孩子的心情如何?
大家一起来猜猜,一个考试没有考好,不愿意回家的孩子,他的心情怎样?
我能想到的词有:
害怕 羞愧 悔恨 忐忑 不安 担心 无助 发愁 失落 孤单 迷茫 沮丧 伤心 苦闷 忧虑 困惑 烦躁 气馁 疑惑 内疚 自卑 胆怯 无力内疚,自卑,胆怯
之前,也许我们并没有这样认真探索过我们的孩子,如果你知道孩子当时的心情有这么复杂,那么你的心情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我想首先该是心疼了。
那我们再来看看孩子会怎么想呢?
完了,爸爸又要揍我了!
又没考好,我真是太笨了!
我还不如死了算了!
爸爸妈妈该多么讨厌我呀!
考不好,我没脸回家!
我压根就不是好孩子!
我又给我爸妈丢脸了!
我这人真没用!
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曾经在新闻里看到,有个8岁小男孩,老师让写一千字的文章,他不会写,老师说了一句“写不出来就去跳楼”,结果他写不出来,从学校回家,他的家在8楼,他却跑到11楼,从11楼跳下去,大人赶到的时候孩子已经断气。我想这个孩子就是想来想去,转不过弯来,最后那么决绝地结束了他的生命。
我们养育孩子,就是要想办法让孩子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想法是积极正向的,心态是阳光明媚的。
那么,孩子会对家长有什么样的的期待呢?
也许他会对父母这样的期待:
考了多少分爸爸妈妈都对我好,考不好也爱我;
今天回去妈妈依然会拥抱我,给我做好吃的,对我笑脸相迎;
希望爸爸妈妈能够和我一起找找原因,帮我解决问题;
希望爸爸妈妈可以安慰我 ……
他也许会对他自己也有期待的:
我多么希望我能考好一点,是个好学生 ;
我希望我能让爸爸妈妈高兴 ;
我希望自己啥都可以做好……
每个人内心都会有一些深层的需求,那便是:爱、接纳 、陪伴、关注、安全感、肯定、认可、欣赏、信任、尊重、理解、支持……如果孩子内心的这些需求可以得到满足,他便能够建立高的自我价值感和存在感,也会有归属感并能体悟生命的意义。
这些孩子真正需要的这些心理支持,被心理学家叫做心理营养。孩子就好比一粒种子,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会生根发芽,但一定需要丰富又合理的营养才会长成参天大树。
家长真正应该关注的是孩子内心的滋养,而不是盯着孩子的行为,因为行为往往是内心活动或者内心需求的外在呈现,如果只盯着行为而忽略孩子的内心需求,就会有本末倒置的危险。
如果一个孩子内心的渴望不能被很好的满足,也许就会出现偏差行为,比如写作业的拖沓、比如青春期的叛逆等等。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对爱的需求也一定是个性化的,所以家长要观察自己的孩子,看看他需要怎样的爱,给孩子他需要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