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悦读 > 正文

徐峥:20岁秃顶教会我一件事,靠它我才成了“药神”

发布时间:2018-07-09 09:16:12 作者: 点击:1415

  电影《我不是药神》上映5天,累计票房超13亿。

  口碑炸了、票房爆了、观众燃了!

  显然,徐峥正在迎来他人生的高光时刻,甚至是演员生涯的巅峰。

  但今天,我们的宅少要给你讲讲徐峥当初的窘迫和沉默。

  当你看到这些暗淡的日子,你才会发觉,他热爱表演的底色,是多么明媚。

  ——书单君

  - 1 -

  “20岁我就有了中年危机。”

  刚上大学时,徐峥差点把自己给废了。

  当时他正值青春年华,一头秀发大把大把地掉。急得徐峥赶紧回家问他爸:“爸这是不是你遗传给我的?”他爸愕然:“我是45岁之后才开始秃的,你这刚过20啊。”

  那之前,徐峥很是为自己的头发自豪。在头发水丰林茂的巅峰期,徐峥甚至还去发廊做过发模,造型时而郭富城,时而周润发。但这一次,他显然从镜中看到了陈佩斯和葛优老师的影子。

  遍访名医后,大夫让徐峥往脑袋上抹姜汁和生发水。每次治头发,徐峥的心都如遭雷击。本想在神不知鬼不觉中完成自我救赎,但一往脑门儿上抹生姜,宿舍楼道里就有人敲脸盆,众人奔走相告:“徐峥又在治秃顶了!”

  那年月,徐峥的心理阴影面积成几何倍数地增长,整日看着不断脱落的秀发顾影自怜。真是脱发三千丈,哀愁似个长。

  他忧虑的不仅是颜值,还有对梦碎的恐惧。

  - 2 -

  人啊,活得是内在的品质。

  徐峥出生在上海,他家隔壁就是上海人艺。从小他就爱跑去看叔叔阿姨表演,回到家乐此不疲地模仿。身为独生子,整日对镜自嗨,兴起时还要一人分饰多角儿。

  小小年纪,就有为艺术献身的觉悟。有一次,他看见座椅靠背突发奇想,觉得自己能像杂技工作者一样站上去演一段儿。上是上去了,站了两秒不到,“哐当”摔下来,昏迷了6个小时。

  老天爷怕他再出幺蛾子,赶紧给他发来个角色。当时少年宫有部戏,叫《考学》,讲老地主带着小地主和农民儿子一起考试的故事。正在上三年级的徐峥非常幸运地拿到了小地主的角色,比做共产主义接班人还高兴。这戏他一演就是四年,直到小学毕业。

  上中学后,徐峥对演戏的热情已如洪水泛滥。每周少年宫打电话让他去跑龙套,他一大早就屁颠儿屁颠儿去了,连演尸体和瘪三都兴奋不已。

  为了演戏,他也没少折磨自己幼小的心灵。有一场戏杀青后,别的小演员拿100块钱,唯独他拿了50。徐峥这才明白,自己不是主角,顶多算个群演特约。就为这50块钱的差距,他感到备受屈辱。还有一次,某剧组来挑演员,没选中他,把他同桌给选中了。

  给徐峥气得,食不下咽,夜不能寐。

  为此,徐峥心里憋着一口气,必须学表演。

  好不容易考进上戏。哪料到……秃了!

  考北电落榜时,就有人劝他:“你一张娃娃脸,演不了主角,别折腾了。”徐峥心说:“你懂个屁,我要当的是实力派!”考入上戏后,徐峥一直很努力,准备让那些质疑者闭嘴。头一秃,徐峥颓了。他变得越来越不自信,连门都不敢出,衣柜里放了各种款式的帽子。

  一日,徐峥骑车外出,头戴一顶线帽。由于风太大,帽子被刮飞的同时,脑袋上那撮绒毛拧成一股坚挺的旋风。正巧一哥们儿从旁边骑车经过,看到徐峥的脑袋直接吓得摔倒在地。徐峥故作镇定地去捡帽子,心都碎成了玻璃渣。

  为此,徐峥抑郁了很长一段时间。由于极度自卑,他对未来和梦想都产生了巨大的怀疑。我都这样了?还怎么做个好演员啊?以后还能有像样的角色落在我身上吗?我现在所做的一切努力,还有什么意义?我就是个笑话……

  直到那年圣诞,他实在憋不住了,跑去理发店,痛下决心剃了个光头。剃发之际,徐峥心如刀割。剃完一看,一颗圆润的光头呈现在视野里,我靠,整个人精神了这么多。徐峥有点儿不敢相信:原来我还能这样。

  一瞬间,他心头涌起了一股力量,那种力量叫做:接受自己。

  徐峥突然明白了:“我干嘛老把注意力放在头发上呢?头发并不能决定我是谁。别人怎么看待我的头发,也丝毫不影响我内在的品质。没头发怎么了,就算没有头发,我努努力,不也一样能成为一个好演员吗?但要是整天就为头发而感到自卑,那怕是一辈子也别想当个成熟的演员。”

  堵在他心里的那口气,通了。

  - 3 -

  1994-1998,你不认识的先锋徐峥。

  1994年,世界影史佳作井喷。不说《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这个杀手不太冷》等经典,各路大咖均出手不凡。昆汀拍出了《低俗小说》,王家卫拍出了《东邪西毒》,张艺谋拍出了《活着》。还有一位演而优则导的姜文在绝境之中拍完了那部横空出世的天才之作,《阳光灿烂的日子》。

  1994年,香港一家叫天幕的影视公司因投资亏损3000万,终于关门大吉。为此,他的老板刘德华不得不拍戏还债,拍下无数烂片。但刘德华并未因此死心,东山再起后他又投了一部家喻户晓的电影,名叫《疯狂的石头》。由此,宁浩认识了徐峥。如今,他俩一起监制了一部电影,叫《我不是药神》。

  1994年,徐峥才毕业,还在广告公司打短工。那时他绝对想不到,24年后,自己会带着《药神》跟姜文的《邪不压正》在这个暑期档碰面。

  同样是在1994年,进口分账大片重新回到了中国。和影视相关的一些财富话题悄然流传开去,比如徐峥一个叫李冰冰的上戏小师妹仅靠一则广告就挣了26万。但这些和钱挂钩的事,没有一个能刺痛到徐峥的神经。

  那时的徐峥,满脑子都是艺术。

  毕业一年后,徐峥进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3年间演了8个话剧,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台柱子。当年有人选出去上海必做的100件事,其中有一件,就是要去看徐峥的话剧。想当初,话剧《红玫瑰与白玫瑰》在上海公演,引一时轰动。好多人没记住男女主角,偏偏记住了台上演裁缝的徐峥。舞者金星赴沪看完话剧便说:“你们等着瞧,这小子以后肯定要出来。”

  当时的徐峥,在上海已经算个有名的先锋艺术家了。一次艺术节上,他甚至自编自演了一部叫《拥挤》的先锋剧。这剧怎么演呢?就是一把椅子,徐峥坐在上面表演了40分钟的动弹不得,结束时,整个人被裹在塑料膜里,以这个拥挤的姿态来表达个体对社会的不满。

  结果台下观众看得一脸懵逼。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拍这个戏?到底想表达什么?你觉得你表达的东西观众能够理解吗?”

  这下轮到徐峥懵了。

  徐峥常觉得,自己是知识分子,我书看这么多,你们得知道我的境界啊。别人这一问,突然令他陷入了深思:“这么小众的东西,只有一种气息和腔调,都是自恋的产物,你没有真正影响别人的价值观。这能叫艺术吗?”

  正巧这时,一部戏找上了门来。

  - 4 -

  人得学会为自己去活,

  而不是活在别人的目光里。

  有一位香港制片人看了徐峥的话剧,主动找到他:“咱们这里有一部戏,你来演可以吗?”徐峥问:“什么戏啊?”人说:“《春光灿烂猪八戒》。”一听这名儿徐峥眉头就皱了:“那我演什么啊?”人说:“猪八戒。”

  犹豫再三,徐峥还是接了。

  徐峥也就是想到电视剧行业试试水,哪想到这部剧莫名其妙火得一塌糊涂,收视率一度冲破30个点。靠着一对俏皮的小辫儿和红扑扑的脸蛋,徐峥一夜之间被人熟知。不过很可惜,大部分人并不太关心他本人叫啥,只关心他演了猪八戒。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给徐峥造成里严重困扰,一出门,无论是广场上、马路上、地铁里,一有人认出他,就问:“你就是那个猪八戒吧?”

  徐峥心里很拧巴:“我堂堂一个上海滩的先锋艺术家啊,转眼之间成猪八戒了?”这个古典艺术形象对这位现代青年的心理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甚至不亚于早年秃顶带来了重创。尽管徐峥又演了一部自己非常满意的《李卫当官》,别人还是会问:“你就是那个演猪八戒的李卫吧?”

  电视剧都播完好几年了,徐峥去银行取钱,工作人员笑脸盈盈:“欢迎您徐先生。”结果工作人员忘了关窗口麦克,转脸冲旁边同事喊:“给猪八戒拿一万块钱!”

  徐峥死的心都有了。

  “我明明是想做一个严肃、专业的演员,怎么就被当成一个脸打腮红的猪八戒了?”徐峥越想越不舒服。越不舒服,就越是触碰到一个核心的形而上的问题:我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活着的?是为了让自己对自己感到满意呢,还是期待别人把我看成是谁而才为此去努力?

  显然,徐峥要的是前者。

  只有坦然接受当下,并不断地更新自己,不断地变成更好的自己,这样的过程,才能给我们真正的成就感。至于外界是否愿意理解自己,是否能正确理解了自己,这是我们无法主观控制的。比它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的斤两。

  堵在徐峥心里的那口气,又通了。

  - 5 -

  “我只想证明我是个好演员。”

  一次采访中,徐峥说:“我觉得我是一个失败的演员。”记者问:“你是认真的?”徐峥点点头:“对,因为有一次我看网上一个‘谁是实力派’的问卷,网友说了好多人,我翻了好多页,始终没出现我的名字。”

  《李卫当官》之后,徐峥演了不少电视剧。说来也怪,有的戏名气也不小,偏偏徐峥就是不能爆红。大奖,更是未曾拿过。说到底,他还是觉得自己没找到用武之地:“我觉得我做演员的时候,一直很被动,不是一上来就有机会。很多想尝试的角色,不会那么容易就落在我头上。其实我一直想让大家更了解我。”

  没有好机会,徐峥就自己去找。

  宁浩拍《疯狂的石头》时,本来是要安排一个女贼。想来想去,给徐峥的妻子陶虹发了邮件。结果陶虹没档期,徐峥看到邮件,毛遂自荐去了,而且一分钱酬劳不要,就想演那个奸商老板。

  这样的角色,戏肉太少,能出彩儿,但出不了大彩儿。突然有一天,曾志伟跟拍《爱情呼叫转移》的刘仪伟说了个老板、民工在春运期间一起回家的故事,刘仪伟说:“这有意思,不正好能拍一部电影吗?”于是拉来投资方,投资人说:“行,那你去把孙红雷和王宝强找来,咱们就投。”刘仪伟说:“我给你们推荐个演员吧,叫徐峥,演出来肯定更有意思。”

  这就有了《人在囧途》。

  为什么推荐徐峥呢?刘仪伟记得很清楚,当初拍《爱情呼叫转移》,徐峥经常改剧本,一改就是几页纸。到了《人在囧途》,他差不多口述了一个新剧本。刘仪伟就想,这小子肯定要自己干。果然,拍完《人在囧途》不久,徐峥想:与其求角色,不如写个本子自己拍,那多过瘾。

  没多久,徐峥带着《泰囧》的剧本四处拉投资,走哪儿都被人拒。最后,在光线传媒老板的办公室里,他足足演了40分钟,这才说服对方。

  谁能想到呢,这个名气并未达到顶峰的演员,拿着6000万投资,交出了近13亿的票房。整个电影圈都懵了:徐峥这是打哪儿蹿出来的?

  其实稍微了解一下徐峥,也就不会觉得奇怪。文艺青年的底子,先锋艺术的追求,拍《人在囧途》,徐峥就觉得好多事没聊透,只是平板地讲了一个故事,还没有触及到人们内心深处的那些东西。一个能花40分钟在舞台上表演“拥挤”的艺术家,怎么会满足于讲一个流于表面的故事?

  于是在《泰囧》里,徐峥希望做更有意义的喜剧,不止是让观众发笑,还得让观众思考,思考生活的本来面目和我们人生的匮乏。他不希望大家坐在电影院里大笑一通就空虚离开,回家的路上,至少得有那么一两个人慢慢琢磨出味儿来,开始变得沉默不语。说白了,这是老派艺术家的执念,俗称:寓教于乐。

  让艺术照亮现实,这是他的追求。

  - 6 -

  人最难得的不是糊涂,

  而是在荣辱面前活得清醒。

  早些年,徐峥说过一段话,乍一听心酸,细听却是欣慰。他说:“很早的时候我就知道,一夜成名没我什么事,我没有这个命,所以这一路走过来,我特别踏实。”

  这世上有些人运气好,一撞撞个大头彩,很快被各种诱惑卷走,连肉带灵剃得认不出自己。陈道明清高吧,早年演完《围城》飘得不行,一眼望去就觉得全天下属老子牛逼。要不是拜访了两次钱钟书,估计还一直活在梦里。高晓松26岁开完万人演唱会下来,多少年都不带正眼瞧人的,所以老天爷赶忙送他进监狱清醒清醒。徐峥一路没过撞大彩,40来岁才炸出个《泰囧》,反而不是坏事。成了“十亿导演”,无数剧本追在屁股后面求着他拍,他愣是三年没拍新电影。

  能沉住这口气,不容易。

  《泰囧》破纪录时,他说:“我以后电影的票房,可能会越来越低。”

  人家问他什么意思,他说:“因为我想以后不需要太去照顾市场,在兼顾商业的同时,去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表达,哪怕牺牲一些商业利益。作品要在艺术上做更深的拓展,商业上必然要放弃一部分,但我愿意做这种尝试。”

  看吧,骨子里还是文艺。这也难怪,为什么在《我不是药神》出来时,他会反复对媒体说:“我和宁浩,会为这部电影保驾护航。”

  在话剧舞台上混那么久,徐峥知道什么是好的。不好的东西,他是真不愿意让人看。当初拍完一个垃圾电影《嘻游记》,他第一个站出来给观众道歉:“对不起,这次我很不负责任地接了一部这样的戏,我保证以后再也不会了。”

  有这份心,何愁不出爆款?

  这一次,还与《泰囧》有本质上的不同,不是靠着天时地利人和炸出个爆款,而是实打实地用演技圈粉。有人说,《我不是药神》有《辛德勒名单》的影子,让人想起阿米尔·汗这样的印度良心。这里面有一半的功劳,来自徐峥。

  一位叫青乡的豆瓣网友看了电影评价道:“徐峥太牛了,他在《无人区》里牛过一次,还要在《药神》里再牛一次,一个演员能够在两部牛逼电影里牛逼两次,就没白活。小时候我穿开裆裤,他演猪八戒,一个演《春光灿烂猪八戒》这种题材的电视剧演员,就像一个演青春偶像题材的电视剧小奶狗,你很难想象,在娱乐圈,这种人会有什么大出息,但徐铮的演技让你震惊,就像这个片子让你震惊。”

  是,当年看完《辩护人》和《杀人回忆》,我问朋友:“什么时候,中国也可以有宋康昊这种大饼脸的影帝?把一个个接地气浑身臭德行的小人物,演得那么活灵活现?”

  万万没想到,这个人,会是徐峥,会是那个看了无数次却没让人多看一眼的喜剧演员。而这一次,在《药神》里,他无懈可击。

  而静下来一想,为什么不能是他呢?回头看徐峥这么多年走过的路,今天的成功,绝非偶然。在人生的困窘中,他一次次自我反省,一次次心路绞杀,始终都保持着一份对表演的热爱,从来没有掺合过圈子里乱七八糟的事,脑子里想的,是如何用艺术,去关照现实,开解人心。他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一直在踏实地前进。

  在他这个位置的人身上,这是难得的清醒。

  对《我不是药神》,影评人张小北说:“电影能做到的好,它都做到了。剩下的是这个时代不让它更好。在我们刚刚经历过的时代巨变洪流之中,有无数这样的小人物在洪流中艰难生存着,同时在竭力不丢失他们的灵魂。终于有这样一部电影,让我们能够看到时代,看到善意,看到希望。希望这部电影也能被这个时代善待。”

  同样的祝福,也该送给像徐峥这样用敬畏之心演戏、用良善之心做戏的人。

  唯有如此,将来才会有更多《我不是药神》。

  本文参考资料:

  [1]《鲁豫有约·徐峥》,2009年

  [2]《徐峥:我脱光的故事》,星空演讲

  [3]《咽下‘文艺青年’这根鱼刺》,导演公园

  [4]《腾讯娱乐:徐峥》,第31期

  [5]《徐峥:聪明是智慧最大的敌人》,网易

  [6]《徐峥:我想证明我是个好演员》,易时间

  [7]《徐峥:窘境求生》,2015年《南方人物周刊》

  [8]《徐峥:主流喜剧必须俗才能被接受》,非常道采访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