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 正文

屠呦呦获奖激励更多女性自信前行

发布时间:2015-10-13 09:47:12 作者: 点击:1274

第一次, 作为全球科学界公认标杆的诺贝尔奖上有了中国女性的名字。

屠呦呦的获奖,同时打破了好几个纪录:这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是中国医学界获得的最高国际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国际奖项;更是中国女性第一次捧得诺贝尔奖。屠呦呦的获奖,是中国科学界、中国医药卫生界的荣誉,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光荣,更是全体中国女性的骄傲,值得每一个中国人为之自豪,理应得到最热烈的祝贺和最崇高的敬意。

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寻找新型抗疟药物的“523项目”,科研人员筛选了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但没有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1969年,年轻的实习研究员屠呦呦加入该项目后,同样经过了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筛选,最后才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经过大量实验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后,屠呦呦从医学典籍中得到启发,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又经历了190次失败,才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  应当看到,屠呦呦的科学成就,是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通过不懈的努力才取得的。据屠呦呦介绍,当年的科研条件异常落后、极端艰苦,“要什么没什么,只能买来7个大缸,在几间平房里用土法做提炼”。然而,面对如此漫长而曲折的探索之路,屠呦呦等科研工作者依然满怀激情与梦想,不惧挫折,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终于研制出挽救了数亿疟疾患者的“中国神药”,让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

与众人欣喜难言相比,屠呦呦接受记者采访时淡定平静并强调:荣誉属于集体。或许这种内心安静的力量、淡泊名利的境界和追求真理的勇气就是科学名家的“品格配方”。成百上千次反复的尝试极其枯燥、寂寞,没有非凡的毅力,就不可能战胜失败的恐惧和迷茫,就不可能找到突破口,也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果。所以,任何的科学创新看似机缘,其实来自非凡的洞察力、视野和顽强信念。为保证病人用药安全,屠呦呦带头试服,不怕染上中毒性肝炎;为取得第一手临床资料,她在海南疟区奔走,高温酷暑之下,喂患者服药。这背后的大爱与医者仁心,是更大的力量源泉。

屠呦呦和诸多中外女科学家所获得的重大成就,足以证明女性在科学研究方面的能力和潜力,那些认为女性在科研领域难有作为的刻板印象和陈腐观念,纯属无稽之谈和迂腐之论。屠呦呦的故事也充分说明,新中国所施行的一系列男女平等政策,对女性发展和国家发展的双重推动。从一定意义上说,屠呦呦的获奖是新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结出的硕果。

我们期待国家能够更加重视女性人才的成长,出台更多支持女性人才成长的政策举措,期待社会各界合力营造有利于女性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让更多的“屠呦呦”们能够在平等的环境下茁壮成长,在没有“天花板”的空间里脱颖而出,让更多像屠呦呦这样的优秀女性及时被发现,被激励。

如今,85岁高龄的屠呦呦依然执着于自己的事业,在她身上,充分体现了医学工作者服务大众、济世救人的崇高情怀,充分体现了中国科学家求真务实、艰苦探索、专注事业、勇于创新的职业风范,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风貌。希望屠呦呦的获奖,能激励更多的女性在各自的岗位上自信前行,积极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