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悦读 > 正文

《遥远的向日葵地》

发布时间:2019-04-29 10:30:46 作者:市妇联办公室 点击:2839

MAIN201904281550000269148923299.jpg

李娟的散文有一种乐观豁达的游牧精神。《遥远的向日葵地》中,那块令人忧心的年年歉收的田地,不竭地生长着天真的喜悦。她的文字独具性灵,透明而慧黠,边疆生活在她的笔下充满跳荡的生机和诗意。

——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授奖辞

作者:李娟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1月

【作者简介】

李娟,1979年出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成长时期辗转于四川新疆两地,有过一段阿勒泰牧场上的生活经历。1999年开始发表作品,曾在《南方周末》《文汇报》等开设专栏,出版有散文集《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走夜路请放声歌唱》《记一忘三二》等,长篇散文《冬牧场》及《羊道》三部曲,诗集《火车快开》。在读者中产生巨大反响。曾获“人民文学奖”“上海文学奖”“天山文艺奖”“朱自清散文奖”等,其中《阿勒泰的角落》在海外有法语版和韩语版发行。

【内容简介】

此书于2017年11月出版,是李娟写作并发表在《文汇报》笔会的专栏——“遥远的向日葵地”的文字结集。作品中,“向日葵地”坐落在阿勒泰戈壁草原的乌伦古河南岸,是作者母亲多年前承包耕种的一片贫瘠土地,作者记录了劳作在这里的人和他们朴素而迥异的生活细节:有勤劳乐观的母亲、高龄多病的外婆,大狗丑丑小狗赛虎,鸡鸭鹅兔猫,以及被鹅喉羚毁了再种种了又毁的大片葵花地……李娟的笔调一如既往地细腻、明亮、幽默。2018年,李娟凭《遥远的向日葵地》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

李娟是奇特的。尽管她的名字很普通,相貌也十分寻常,放置茫茫人海恐怕是无人问津的那种,但她的文字却是独一无二的,迸发出巨大的文学能量和豪放瑰丽的光彩。据说全国有二十四万个李娟,但因散文惊艳了中国文坛的李娟只有一个。她把遥远的新疆风貌和完全迥异于现在都市的生活方式写给我们看,我们惊呆了,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地方,还有人在过这样的生活,劈柴,喂鸡,在荒凉的河床上游荡,被大雪封住一整个冬天出不了家门,近乎与世隔绝。为之怜悯、苦闷、满足和孤独,就好像我们也在那生活了十年八年体验过一样,她的笔下有种让你愿意去看去领略的神秘感染力。

她的书已经出了好几本,有的在反复加印,时隔十几年,她还在书写新疆,写她的母亲、外婆、鸡鸭鹅兔和记忆深处那些贫瘠却也丰富传奇的生活,仿佛这些素材永远是写不尽的。《遥远的向日葵地》和之前的作品相比有何不同吗?当然还是有的,虽然主角还是那些主角,但是主角的“舞台”换了,集中写了她的母亲在阿勒泰戈壁草原的乌伦古河南岸、荒僻无人的地带租种了近百亩向日葵的生活,那里比她们以往住的地方更荒凉、更广袤无边、更接近生活原始的真相,像是到了地球的尽头。

植物和人在那个背景里,何其渺小。但是李娟笔下的葵花地尽管被毁了又毁,旱了又旱,还是生机勃勃的,是金色闪光的一记自然叹息。戈壁滩贫瘠干涸,几乎寸草不生,葵花田常常遭受大旱和饥饿鹅喉羚的袭击,几乎一夜之间,九十亩地就能被啃得干干净净,附近的上万亩葵花地无一幸免。无奈,地被啃完之后人们只好再种一遍,种完再被啃啃了继续种,最后总算能残留下一部分。李娟不由感慨:“大地最雄浑的力量不是地震,而是万物的生长啊……”李娟的母亲依然是坚强、勇猛、独特、乐观的“大女主”,独自操持这么一大片田地,居住在无人之境,用汗水对抗自然界的凶猛无常,同时她又柔软善良,驯养了两只狗、几十只鸡、一大群兔子和鸭子,活脱脱一个纳尼亚传奇世界的女王。李娟是这样描写母亲的:“于是整个夏天,她赤身抗锨穿行在葵花地里,晒得一身黢黑,和万物模糊了界限。”母亲是质朴的自然背景的一部分,也是深奥的智慧和美学。“她扛着铁锨从地东头走到地西头,心里一件一件盘算。突然一抬头,看到了世上最美丽的一朵云。她满满当当的荒野生活瞬间裂开巨大的空白。她一时间激动又茫然。”

无论如何,我们从没有见过这样粗糙而坚硬的生活,我们也没有见过这样与众不同的母亲,可是,李娟笔下的生活竟然觉得并不遥远,甚至觉得剔除掉这些表面的生活环境和动物名词之后,背后我们的根系完全相同。我们都是来自土地、母亲和岁月的滋养。李娟善于描写生活中熟悉的那些细微事物,比如她家的狗,她家的狗爱洗澡、偷鞋子、追鹅喉羚,她家的兔子爱跟着人一起出门散步,她家的公鸡把母鸡们宠成一个庞大的“后宫”,她家讨要来的一只猫也是不得了的,能把狗和牛咬得哇哇大哭。看多了她的描写,你以为戈壁滩的生活原来是那么五光十色的,一条河流埋藏着千万年的历史印记,一片沙枣花美得像地球上剩下的最后一片沙枣花,一群授粉的蜜蜂铺天盖地把所有的肉眼空间都染成金黄色……殊不知,她只是不忍心过分突出生活残酷的一面,手机没有信号时,狂风怒号几乎将蒙古包卷走时,葵花田几乎颗粒无收时,她们赌博一样面对大自然的强横善变时,又是拿什么来支撑对生活的希望的呢?

“双手的力量不能改天换地,却恰好能维持个体的生命。恰好能令粮食从大地中产出,食物从火炉上诞生。”就是对生活最淳朴最浓烈的爱,让她们坚信,一切都是可以改造和接受的。

李娟不止挥毫泼墨地描写,她也纵深思考,农人与土地、她和母亲、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哪种生活方式更幸福一些呢?人们无从回答。李娟在后记中写道:“这是我长久以来一直渴望书写的东西。关于大地的,关于万物的,关于消失和永不消失的,尤其关于人的—人的意愿与人的豪情,人的无辜与人的贪心。”感谢这样的文字,让我们享受文字本身的舒展与想象,带我们去往一个粗犷和美丽的世界,带我们去窥探生活更多的真相。由此,也会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