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衡州有好女 > 正文

肖建华:打开“科研之窗”的最美女博导

发布时间:2016-02-03 16:05:48 作者: 点击:2236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缕。49岁那年,她成为了南华大学第一位女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致力于血吸虫致病机制与分子疫苗研究工作,不畏艰难险阻,最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荣誉。

个人感言

科研项目是高等院校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科技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树立服务意识和高度责任感,在加强业务知识学习的同时,不断培养新型的医学人才,为实现伟大民族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推荐理由:

注重品德修养,求真务实的肖建华33年来长期从事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在教学和科研中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高尚师德、高超师能和高雅师为去引导和教育学生,不仅桃李满天下,还在科研顶目上频获殊荣,其在血吸虫致病机制和预防研究方面达到国外先进水平,在血吸虫病疫苗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最美故事

在血吸虫致病机制研究史上,肖建华注定是一个要载入史册的人物。

从一名湖南医科大学的毕业生,到医学硕士、博士,再赴美留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2006年,肖建华被南华大学遴选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在当时还是该校的第一位女博士研究生导师。

孜孜不倦的工作历程换来了不计其数的职务与荣誉:她既是《恶性疟原虫云南株、海南株抗原基因研究》第一完成人,也是《日本血吸虫新基因发现及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第一完成人。1997年以来她曾担任过省重点学科病原生物学研究室主任、病原实验中心主任、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2003年以来至今担任湖南省女医师协会副会长,湖南省预防医学寄生虫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河北省自然基金函评专家,湖南省自然基金评审专家、湖南省高等学校高教系列评审专家,湖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历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及湖南省科技厅项目6项、湖南省教育厅重点及一般项目各1项、卫生厅重点及一般项目各1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相关论文80余篇,被SCI收录10多篇;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成果奖3项;湖南省医药科技奖三等奖1项。她进行血吸虫新型疫苗的研究,在血吸虫致病机制研究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这意味着将有望突破血吸虫病疫苗研究的瓶颈。

肖建华的刻苦钻研,付出了常人无法想像的努力,默默地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科研事业……

2015年12月30日,记者一行来到了南华大学医学院采访肖建华,在这位57岁的“苦行者”的身上,一段光辉岁月的回忆汩汩而出。

钟情教育与科研,是位不知疲惫的好园丁

肖建华是一个认真、严谨的人,而且也是一个责任感极强的人。正是因为从她身上透出的一股钻劲和韧性,深深影响着她周围的学生,使她成为了学生们眼中最佳的良师益友。

病原生物学及免疫学教学工作是枯燥乏味的,然而她丰富的学识和深刻的思想却如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学生们,只要一上她的课,教室里总是座无虚席,甚至她的“粉丝”要抢着坐在座位的前排听课。

她长期从事本科生与研究生病原生物学及免疫学教学,不畏艰难险阻,敢于冒着寄生虫感染风险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不动摇,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利用上课之余、休息日及假期进行研究工作。阅读文献资料、从事研究工作已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乐趣,更是一种热爱,它已深深地融入自己的生活中与生命里。

33年来,肖建华关心与关注学生成长成才。教书必育人,这是教师神圣的职责,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她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向上,做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要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民族、热爱科学,为实现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承担使命。

备课认真、严谨,授课深入浅出,条理清楚,表达深动——这是肖建华为学生上课的显著特色。她在广泛阅读文献基础上结合教材讲授,紧跟学科研究前沿,及时将最新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焕起学生热爱科学的激情,深受学生欢迎与好评,因而多次被评为校优秀教师。同时,她锐意改革,组建了病原学实验中心,率先在省内建立病原实验中心的计算机网络教学。

在人才培养方面,肖建华严谨的科学态度、求实的科研作风、忘我的工作精神使研究生倍受感染与鼓舞,培养了学生对科研的执着追求与热爱,三十余年的教学生涯里,她共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50多名,其中有12名成为教学和科研的骨干,有8人出国升造,9人晋升为副教授或教授。

“肖博导注重学科发展,不断追求进步,在教学上能够根本解决学生思路上存在的问题,学生们都很喜欢她。”南华大学医学院教师高勇强是肖建华的一名学生,对她的术业有专攻颇为赞赏。

废寝忘食做研究,同事直呼:“她是九三学社的!”

在同事的眼里,肖建华是一个勤奋刻苦、任劳任怨的人。搞科研,做实验是份苦差事,对此她为了工作常常模糊上下班的时间界限,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

“同事们经常开我的玩笑,称我是九三学社的人。”说到这,肖建华不由得抿嘴笑了,她聊起了这个绰号背后的故事。

原来,肖建华为了攻克实验难关,经常是早出晚归,早上九点一到实验室里,一呆就是十几个小时,经常到凌晨三点左右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睡觉。

“一天不工作,比什么都难受。”为了工作,肖建华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勤奋的她常常在实验室里作细胞研究,连吃饭也觉得麻烦。“她带头建设《医学免疫学》的精品课程,多次获得湖南省教学成果奖,并主编72万字的《分子寄生虫学实验作指南》,参编过全国统编规划教材。作为学科方向带头人,肖博导获得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湖南省基础医学一级学科重点学科,还获得了〈特殊病原体防控〉湖南省重点实验。”南华大学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副主任陆春雪笑称,肖建华是位名副其实的女强人,责任心特强,对事业的追求非常执著。

更令人钦佩的是,肖建华在日本血吸虫的致病机制及防治研究方面贡献突出,比如,她构建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表达文库从数百个阳性克隆中获取了149条新基因,已全部登录基因库。这些分子主要与血吸虫生长、性发育、虫体代谢有关,其中筛选出4个具有抗血吸虫感染的基因,这些研究大大丰富了日本血吸虫基因资料库,在1999年的基因库中,肖建华发现的新基因占整个血吸虫基因库的1/10,为日本血吸虫生长发育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也为日本血吸虫的致病机制和防治研究奠定了基础。该研究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除此之外,肖建华还在日本血吸虫免疫逃逸机制研究、TLR天然免疫及Th17/Treg失衡在日本血吸虫致病机制研究、日本血吸虫新型疫苗研究等方面颇有造诣,她还研究了抗雌虫生殖及虫卵发育的核酶新型疫苗,利用血吸虫性发育基因和卵壳蛋白基因作为疫苗候选基因,构建动物体内SjESG锤头状核酶表达系统,研究核酶在宿主体内抗雌虫生殖及虫卵发育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该疫苗减卵率达50%。为日本血吸虫病预防提供了新的疫苗研究方法及新的候选分子。

一生最大的遗憾,是未见上父亲最后一面

辛勤耕耘的肖建华不断在科研领域开疆拓土,然而,她因此而失去了陪伴家人的时间。

1994年,肖建华前赴上海复旦大学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由于走得匆忙,没有给家人留下联系地址和电话。次年,肖建华的父亲因病去世,由于无法联系上肖建华,家人都以为她身在广州,于是寄信给她,哪知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正在复旦大学进行科研工作的肖建华不知父亲病逝的消息,仍一如既往地勤奋工作。因为实验室还没有自动化仪器,肖建华只有靠手工测序来完成实验,工作量非常繁重,但她仍咬紧牙关,继续攻克难关。家人在广州几经打听,才得知肖建华在上海做课题研究,于是赶赴上海到了肖建华的住处。

此时离父亲病逝之日已有近一个月,也是复旦大学放寒假的时候,肖建华和家人一同回家过年。为了不让肖建华内疚、难过,一路上家人瞒着她其父去世的消息,毫不知情的肖建华以为父亲还在家乡南县治疗,孝顺的她一路上买了大包小包的礼品准备带回家送给敬爱的父亲。

直到归心似箭的她来到了家门口,家人才告诉她父亲病逝已经入葬的消息,那一刹那,犹如睛天霹雳,肖建华大哭了一场。“没有在第一时间赶回家见父亲最后一面,是我一生最大的遗憾,肯定会内疚、遗憾一辈子。”提起这段往事,肖建华的眼睛红了,声音有些哽咽。

肖建华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科研和教育事业上,令她备感欣慰的是,丈夫和儿子都默默地支持她的工作,不但没有半句怨言,还成为她身后的坚强后盾。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也是教师生涯的最好写照。肖建华的心里装得满满的都是科研工作与学生。她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自然的、必须的、应该的。

1982年进入南华大学,走上三尺讲台那天,肖建华就用心做每一件事,严谨治学,兢兢业业地扎根在教学工作的第一线。她谦虚地说,她没有过人之处,只是守住了那份宁静,把坚持变成了一种习惯。

在旁人眼里,肖建华为了科研和教育事业付出了太多汗水,但是她却不同意这样的说法:“辛苦是别人眼中看到的我的状态,但是身在其中,我其实并不觉得辛苦,相反我是很快乐的。”

倾心奉献,教书育人,忠实地履行一名科研和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肖建华是薪火相传接力中有力的一棒,是一个把无私的付出作为一种享受、一种幸福的人。

多年的教师生活使肖建华更加热爱自己所从事的科研和教育事业,也使她深刻地体会到这块阵地是要坚守的,但坚守中孕育着自豪和伟大,科研和教育工作者是无私的,无私中饱含着奉献,不求回报,只求桃李满园!


采访手记

33年来,肖建华勤奋耕耘,默默奉献,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在自己所挚爱的高等教育事业。她对工作的认真态度、高度的责任心、精湛的讲课艺术和渊博的知识始终感动着她的学生。无论职务有任何变化,她始终牢记自己的教师身份,一直坚守在三尺讲台上。 在圆满完成教学工作之余,她还潜心科研工作,在日本血吸虫的致病机制及防治研究领域不断创造佳绩。而今,肖建华依然孜孜不倦探索着更为科学合理的科研教育工作方法,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得南华大学在“科研强校”的道路上继续阔步前行。